Legendfantasy Net. Powered by Blogger.

Blogger news

大家好!欢饮来到未解之谜主题网站!

黑龙江“外星人事件”事发地将建UFO主题公园

Friday, 24 April 2015

2015年03月30日 17:34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频道



黑龙江省五常市委宣传部今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市已经计划在蜚声海外的“孟照国声称遇外星人事件”的事发地,建设凤凰山UFO主题公园,目前公园的前期招商工作已经展开。
1994年6月,孟照国和其两位同事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红旗林场附近,看到凤凰山有奇怪的发光体出现,在随后的采访中,孟照国自称与不明发光物体上的外星人发生了“第三类接触”,从而受到了当时国际上UFO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凤凰山这个地方也因此蜚声海外,2012年,有游客在凤凰山附近再次拍到不明飞行物,凤凰山也因此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据五常市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凤凰山一直是很多摄影和UFO发烧友的热门目的地,但由于凤凰山存在山高、路险等客观因素,UFO旅游资源一直未能有效开发,今年,五常市把凤凰山UFO主题公园列入重点景区建设计划,将以UFO事件为主题,打造一个集娱乐和科普为一体的主题公园,目前,关于公园建设前期招商及相关事宜已经在开始。

至今未解!南極洲拍攝到30公尺高巨型人類

南極發現30公尺高巨型生物。(圖/天天探索網)

神秘「南極人造人」ningen,對於它的存在一直都有很多爭議,因為目擊的人證比較稀少,但是卻又有很多關於它的描述報導,讓這個神秘的物種出現在人們視野裡,它是否存在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Ningen首次發現這個生物是在2002年,當是由於目擊者離Ningen的距離太遠,被目擊者誤認為是穿著北極熊衣的南極洲人,但是在目擊者拍下照片,與周圍物體對比時才發現,那個生物至少有30公尺高!

僅見於傳說當中的一種詭異的人造生物體。部分人懷疑它是由日本科學家秘密製造並投放在南極洲的,但沒有任何證據。



南極發現30米高巨型生物。(圖/天天探索網)

關於Ningen,資料很有限。名字來源於日語羅馬音,意思是人間其實可以把「南極的Ningen」翻譯成「南極人」或者「南極人造人」。目擊者形容它們與人類相似,皮膚光滑,能雙腿站立行走,有手臂,每隻手有5個手指,全身雪白,是身長約Ningen20-30公尺左右龐然大物。但有時候它們也被描繪成一種有鰭的人魚,沒有尾巴,面部可見眼睛和血盆大口。有船員稱曾在海上看到過Ningen ,剛開始他們以為是一艘潛艇,當其靠近時才發現這是一種動物。

巨型生物疑是科學家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生物。(圖/天天探索網)

2007年11月,日本MU雜誌報導一篇超自然現象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這種生活在南極洲的不明生物。當時也有人拍下了所謂的視頻,甚至還在Google Maps找到了Ningen 存在的證據(雖然看上去也可能是海豚)。

不過,至今這仍舊是一個傳說,沒有讓人信服的照片和視頻。日本政府也並未積極回應。

2006-2007左右,人們大多把猜疑矛頭指向了日本政府的whale research program(鯨魚研究項目),認為是不是科學家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生物。

神秘生物:Ningen。(圖/天天探索網)

有人稱Ningen是可以用雙足直立行走的。但是從谷歌地圖上看Ningen似乎是沒有後肢的。

那就奇怪了,第三張圖上詭異的雙足直立的白色生物是Ningen嗎?按照目擊者說的,如果Ningen有三十多公尺長並且能在谷歌地球上出現的話,那他是怎麼來的呢?

手机抓拍河北上空棱形UFO 发出阵阵奇怪声音

来源:搜狐视频  我有话说




视频的持续时间大约40秒。画面中一个工厂的上方出现了菱形的旋转物体,一大一小,小的围绕着大的旋转。物体边旋转边发出奇怪的声音。让人好生奇怪。





从视频的拍摄角度和距离来看,拍摄者似乎离该工厂不太远。

55年前太空照片中潜藏着“外星人飞船”

目前,一位UFO爱好者发现,55年前拍摄的太空照片中隐藏着“神秘外星人飞船”。




这张55年前拍摄的一张太空照片中模糊地存在着“外星飞船”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一位UFO爱好者表示,现已发现外星人观察人类早期太空旅行的证据。


UFO研究员斯科特·华林(Scott Waring)称,他在55年前美国宇航局“水星计划”照片中发现一个地外太空飞船。但是科学家指出,这样的情况可能仅是空想性错视,是在随机地点观看到重大物体产生的心理反应。


这张照片是1960年12月19日“水星-红石1A”无人太空探测器拍摄的,华林在博客中指出,外星人为什么不对人类历史重要时刻感兴趣呢?特别是无人驾驶飞船,外星人不会担心它们被发现。


“水星计划”是美国第一个人类执行太空任务的计划,始于1958年,终止于1963年。该计划旨在载人太空飞船环绕地球运行,研究人类在太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并确保宇航员和太空飞船的安全性。


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1961年5月5日,他乘坐“自由7号太空飞船”进行亚轨道飞行,首次成功完成水星计划。华林说:“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个UFO正在监控观察水星飞船。”


据悉,这不是首次UFO猎人搜寻早期美国宇航局照片,他们希望从中发现外星人存在的证据。今年年初,华林指出,1966年双子座任务拍摄照片中发现两个神秘发光物体。此外,华林在一张10年前火星照片中发现一块奇特岩石结构,颇似奥巴马总统的头部。许多科学家认为,类似这样的UFO现象很可能是叫做空想性错视的心理现象。

飞碟?美国神秘51区卡车趁夜色运载疑似UFO(图)

Thursday, 23 April 2015

飞碟?美国神秘51区卡车趁夜色运载疑似UFO(图)





视频截图:2013年拍摄的这段长1分钟39秒的视频显示,美国内华达州警方车队在夜幕下,在375号公路上,护送一辆载着碟形物体的卡车,穿越沙漠,行驶经过加油站的片段。这段视频随即引发所载物是否是外星人宇宙飞船的猜测,不少人认为是“飞碟”。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外媒22日报道,网络上最近疯传美军神秘的51区基地附近,一辆卡车在夜色掩护下,载运疑似UFO(不明飞行物)的画面。
据报道,2013年拍摄的这段长1分钟39秒的视频显示,美国内华达州警方车队在夜幕下,在375号公路上,护送一辆载着碟形物体的卡车,穿越沙漠,行驶经过加油站的片段。
这段视频随即引发所载物是否是外星人宇宙飞船的猜测,不少人认为就是“飞碟”,但也有人斥为无稽之谈,称这架庞然大物只不过是B-2隐形无人机,或者是新研发、未公布的新型无人机。
以往国际媒体曾广泛流传美国政府在神秘的51区研究外层空间生物的说法,甚至解剖外星人的惊天传闻。
这段视频上传到网上后,立即吸引了逾22万人次浏览。

土卫六,挖掘土卫六上的生命线索

Wednesday, 22 April 2015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土卫六上的生命形式同样能够存在于海洋。不同于地球的海洋,土卫六的海洋由液体甲烷和乙烷组成;不同于地球的生命形式,土卫六的生命形式可能是一种无氧的有机氮化合物,科学家暂将其称为“含氮体”。美国宇航局则公布了一个用于探测土卫六液态甲烷和乙烷海洋中是否存在生命迹象的潜水机器人设计方案,非常新颖且富有创造性。


土卫六的海洋


土卫六上的甲烷湖

在已知的土星卫星中,土卫六是体积最大的,又被称为“泰坦”星。迄今有4个航天器先后探测过土星,它们是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和2号以及卡西尼号,其中卡西尼号目前还在工作。它们都向地球发回大量数据资料,大大丰富了人类对土星和土卫六等卫星的认识。

卡西尼号于2004年7月1日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它释放的惠更斯号子探测器于2005年1月14日着陆于土卫六表面,进行了1.5个小时的探测工作。从惠更斯号在距离土卫六表面16千米处拍摄的照片上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些深色线条,这可能是液体流动形成的河床。它们流入一片深色区域,该处或许是液态甲烷和乙烷的海洋,其中的浅色斑块可能是岛屿。



2008年12月,卡西尼号对土卫六的探测也表明,在其冰冻的表面上,拥有液态甲烷和乙烷形成的海洋,类似于生命进化前的环境。2009年2月,科学家发现土卫六狂降甲烷雨,并在其南极形成了一个面积为3.4万平方米的新的液体甲烷湖泊。这首次证明,土卫六可能也像地球一样存在着活跃的“水文循环”,只不过其循环主角是碳氢化合物甲烷。同年11月,研究人员发现,土卫六北极的液体甲烷及乙烷湖泊所覆盖的面积比南极多出20倍。由于北半球光照变强,2013年7月10日,卡西尼号发现了土卫六北半球的新秘密,例如被研究人员称为“魔幻岛”的神秘明亮物体。这个亮点位于土卫六的第二大海丽姬亚海。2014年8月21日,卡西尼号飞越土卫六时捕捉到的景观表明,其北极海洋反射太阳光,反射点发生在土卫六上最大海洋克拉肯-马雷的南部。这些亮点是土卫六上的甲烷和乙烷可能因夏季温暖而活跃起来的迹象之一,这与地球上的湖泊应对季节变换的方式相似。
土卫六的生命线索

以前的观测就发现,距离土星122万千米的土卫六具有明显的大气。其大气层厚度达2700千米,气压竟是地球的1.5倍。科学家们认为,它既有大气就可能有生命。尤为突出的是,在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卫星中,唯有地球和土卫六大气中富含氮,显得特别宝贵。它富含氮气的大气层既然含有甲烷云和一种可以孕育生命的氩氰酸有机分子,就有可能依旧保存着早期地球大气层演化的线索。

土卫六表面湖泊的主要成分是液体甲烷,其次是乙烷,在湖下冰壳深处则是由水和氨组成的海洋。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液体提供养分和帮助完成新陈代谢,由此推测土卫六具有孕育生命的环境。

2009年8月,巴西坎皮纳斯国家光学同步实验室的科学家获得一项重要发现,他们在土卫六环境仿真模拟条件下获得腺嘌呤分子,而腺嘌呤是组成DNA的4种碱基之一,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基础。这一发现显示,土卫六上具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用潜艇去探测土卫六



用无人潜艇深入土卫六甲烷和乙烷的海洋进行考察,乃是科学家设想的一个最新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尚处于设计阶段。

这个潜艇看起来像是一个早期的潜艇,实际却是高科技的体现,因为它必须要在非常遥远的极为寒冷恶劣的环境中开展各种探测工作。最有可能投放该潜艇的地点是极地海洋克拉肯-马雷,探测数据发现这片海洋面积大约39.88万平方千米,深大约160米。这片海不是静止不动的,也有海流和潮汐。

美国宇航局希望该潜艇能够在2040年飞往土卫六,届时此举将成为首开先河的深空探测方式。为了到达那里,科学家设想了让航天器先飞抵环绕土卫六运行的轨道,然后降低高度并抛掉保护罩,释放出一种带翼飞船在大气层中飞行,先抵达土卫六预定表面,然后下潜到极地海洋,释放出潜艇。

与潜艇的通信也是一个问题,研究人员设想了一个专用系统,能够让潜艇每隔16个小时上浮一次,使上部露出海面,然后再将无线电波信号传回地球,通常从信号发出到地球接收要花费1.5小时。由此可知,地面发出遥控指令的时间也应与其露面时机相适应。作为一个海底探测器,它不能使用太阳能电池,所以研制团队设想用热辐射发动机作为推进器,还要开发一个特殊的活塞驱动型系统来防止镇流器结冻。潜艇要用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在海洋中进行多种多样的探测工作,从而获得比较丰富的数据资料,能在海水中寻找表明生命曾经存在的化合物乃至原始生命。

种种迹象表明,土卫六的地表情况和大气构成类似于地球40亿年前的状态,这对研究地球大气层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的多种方式的航天探测,必将深化人类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尤其会帮助科学家们考察土卫六是否适合人类移民。相比于火星,首先,土卫六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这是抵御宇宙射线侵害的最有力的屏障;其次,土卫六远离太阳,即使是几十亿年后太阳膨胀,也产生不了多大影响。同时,原本寒冷的土卫六将被膨胀的太阳的高温加热到人类可以接受的地步,再加上那时候土卫六上的大气也将稀释,其压力已基本上适合类地生命存活,这里将变成人类的又一个新的生活家园。以上这些,在火星上是很难办到的,因为火星大气过于稀薄,更重要的是,那时作为地球近邻的火星也将会被膨胀的太阳所吞没。由此可见,发展航天技术进一步探测土卫六的意义重大。
土卫六上的外星人有臭味

贝恩博士正致力于研究构成外星人生命的极端化学物质。土卫六上的生命是贝恩博士研究对象中一个非常奇异的代表。虽然从卡西尼号飞船发送回来的土星图像看上去和地球相似,甚至比地球更有魅力,但是土星有厚厚的冰冻大气层、橙色的烟雾。它离太阳很远,其距离是我们与太阳间距离的十倍,而且土星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方,其表面温度达到零下180摄氏度。在那里水永久性地结成了冰,液体甲烷和乙烷是土星上唯一可得到的液体。所以土星上的生命与以水为生的人类相反,他们很可能是依靠甲烷为生的。

贝恩博士说,“生命需要液体,甚至地球上最干燥的植物都需要水来进行新陈代谢。这样来看,如果土卫六上有外星人存在,那么他们的血液中一定含有液体甲烷,而不含水。这就意味着外星人整个身体的化学性质完全不同于人类,其化学分子一定是由更多种元素构成,其元素种类多于我们人类所使用的,但是外星人体内的化学分子更加密集,同时化学反应也更强烈。”贝恩博士还指出,在液体甲烷中进行新陈代谢,其分子构造要比陆地生物小一些。众所周知,甲烷有臭鸡蛋的味道,所以说土卫六上的外星人有臭味。
土卫六上的外星人“易爆”

贝恩博士说,“陆地生命大概有700种分子,但是找出这700种分子需要你有能力制造1千万种分子,问题不是你是否能制造出这么多的分子,而是你能否把它们聚合在一起来实现新陈代谢。”贝恩博士说,聚合就像在一个木材厂中寻找合适的木板做桌子一样。他说,“理论上你只需要5块木板,但是木材厂到处都是木料,还没有找到组合成桌子的5块木板。所以你要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分子。因而土卫六上含有6原子的化合物会包括形形色色的化合键类型以及多种不同的元素,其中包括硫和磷,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些不稳定的结构,包括象硅一类的其他元素。”大家都知道,含有硫磺的物品易燃易爆,土卫六上的外星人身上含有硫等多种元素,所以这些外星人“易爆”。

能量是影响土卫六上生命类型的另外一个因素。太阳照耀在土卫六表面的强度只是地球表面日光强度的10%,土卫六上的能量很可能供应不足。

贝恩博士说,“快速运动或成长需要大量能量,从理论上来说,土卫六上可能存在着苔藓一样的生物体,但排除了猛禽生存的可能性。”无论土卫六上出现何种生命形式,但至少我们知道不会存在一个侏罗纪公园。

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在协助贝恩博士进行研究,贝恩博士将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上介绍他的研究成果。

西伯利亚巨坑未解之谜

2015-03-30 07:35 来源: 科技日报

近日,西伯利亚再现神秘巨坑,这些深不见底的巨坑是陨石撞击形成,还是冰丘融化,抑或天然气爆炸所致?一时间众说纷纭——

日前,俄罗斯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再现神秘巨坑,至少20个圆柱形巨坑环绕,离岛上的一家天然气厂仅10公里之遥。这个号称“世界尽头”的地区,已知出现7个超级巨坑,外加几十个较小柱坑。





科考队进入巨坑考察

这些深不见底的巨型大坑,有的“可以轻松装下几架米-8直升机”。它们被俄罗斯媒体形容为“末日天坑”,引起了全球地质学家的极大关注。有人说这些巨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有人说是地下冰块融化形成的,还有人说是甲烷气体爆炸形成的……巨坑形成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惊人发现

“末日天坑”打破平静生活

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西北部。西伯利亚是地球上最广袤、人烟最稀少的地区之一,而亚马尔半岛更是十分荒芜。在当地土著人的语言中,“亚马尔”是“世界尽头”、“天涯海角”之意。这里东临鄂毕湾,西濒喀拉海及拜达拉茨湾,总面积12.2万平方千米。

亚马尔半岛地表平坦,最高点海拔仅90米。岛上河流、湖泊众多,苔原、草地与灌丛混杂。当地的居民主要是涅涅茨人,他们靠饲养驯鹿和渔猎业,一直过着平静安详、与世无争的生活。

然而,这种平静的日子在去年夏天被彻底打破了:一天上午,一位当地牧民到草地上放牧驯鹿时,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大堆泥土上翻、堆积的痕迹。他感到十分好奇,走上前一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眼前是一个巨大的洞坑,洞口很宽,呈规则的圆形,洞下面漆黑一团,不知道有多深;一股股阴冷、恐怖的气息不时从洞里飘逸出来,令人心头不寒而栗。由于担心驯鹿掉入洞坑,这个牧民赶紧把牲畜赶离了这一区域。

神秘巨坑越“长”越多

亚马尔半岛出现巨型洞坑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引起了整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专家和媒体记者迅速乘坐直升机赶赴亚马尔半岛考察。从空中鸟瞰,只见绿色大地上横亘着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让人有一种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感觉,记者因此将其称为“末日天坑”。

令人惊恐不安的是,巨坑还在持续出现。就在科学家们考察“末日天坑”后没多久,当地牧民又发现了两个类似的神秘天坑:一个位于亚马尔半岛北部,洞口直径15米;另一个位于泰米尔半岛,直径4米。今年以来,巨坑再次接二连三出现,截至2月23日,在这个号称“世界尽头”的地区,人们已发现7个超级巨坑和几十个较小的柱坑。

成因探秘

陨石撞击说

巨坑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些人认为,这些巨大洞坑很可能是陨石撞击地面形成的。

陨石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物体,它们是石质、铁质或石铁混合物质,也被称为陨星。目前地球上最大的陨星重约60吨,是1920年在非洲纳米比亚北部一个农场发现的,当时把地面砸出了一个大坑。

西伯利亚地区是陨石经常光顾的“是非之地”,2013年2月15日,一颗陨石坠落在西伯利亚车里雅宾斯克州引发爆炸,造成1200多人受伤。

持陨石撞击观点的人们认为,在巨大的撞击下,松软的地面形成一个个巨洞,而陨石则直接钻到了地底深处。

不过,陨石撞击说显然站不住脚,因为从洞坑边缘的形状来看,并没有撞击的痕迹,而且即使是陨石撞击,也不可能直接在地面开出一个个几乎垂直的桶状坑洞。

冰丘融化说

“末日天坑”发现后没几天,俄罗斯专家便对巨坑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

由于巨坑漆黑恐怖,加上洞穴结构十分脆弱,专家无法下到洞穴里去考察,他们将摄像头探入洞里进行拍摄,并用特殊设备采集了洞内土壤、空气以及水源样本。

借助摄影设备,专家们终于揭开了巨坑的“庐山真面目”:这个巨坑并非想象中的深不可测,它的深度只有约70米;坑底是一个冰湖,水正向下侵蚀永久冻土墙。经过测量,发现巨坑的直径只有30米,并没有空中估计的100米那样大。

根据考察的结果,有科学家认为,巨洞有可能是地下“冰丘”融化造成的。

“冰丘”指冰原上由冰构成的山丘,它是土中水分冻结所造成的地表局部隆起现象。科学家认为,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而地处西北部的亚马尔半岛更是十分严寒(这里冬季长达8个月),在严寒天气下,浅层的地下水冻结膨胀,使地面被拱起而形成土包;当夏季来临,地下水重新解冻后,土包失去支撑轰然坍塌,所以形成了巨坑。

但这一说法随后便被推翻,因为从洞口堆积的泥土来看,这些泥土显然是从洞中翻上来的,如果是坍塌,那泥土不可能翻上来,而是应该全部掉进洞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巨坑并不仅在夏季出现,今年2月出现的众多巨坑,彻底否定了这一说法。

天然气大爆炸说

推翻了冰丘融化之说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对巨坑作全面考察。他们发现,这些巨坑的洞壁都十分光滑,而且呈灰黑色,似乎被焚烧过。

难道巨坑形成时,坑洞中曾经发生过大火?根据这一现象,有科学家推测:巨坑很可能是地下天然气爆炸造成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在亚马尔半岛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其西海岸埋藏有大型天然气田。多年来,这些天然气在地底下相安无事,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亚马尔半岛的气温也在跟着上升。温度上升导致浅层天然气膨胀,使得地下的压力越来越大,当这个压力冲破地表的阻挡后,就会形成猛烈爆炸,这也是为何巨坑周围泥土外翻且有被烧过痕迹的原因。

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对坑口及坑洞中采集的土壤、空气和水标本进行分析后,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内部气体膨胀爆炸的假说。

不过,天然气爆炸形成的巨洞为何如此规则?还有,洞口周边为何没有多少爆炸痕迹?

我们都知道,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地底天然气爆炸一旦发生,在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一般情况下,这种破坏性是不规则的,它不可能精心雕琢出一个个规则的圆柱形巨坑。再有,猛烈的爆炸发生时,爆炸中心的泥土会被掀到很远的地方,但事实上巨坑洞口周边并没有多少爆炸痕迹。

这些巨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看来目前仍是待解之谜。

Search